暮悲邸機制解析

暮悲邸機制解析

暮悲邸:鬼屋驚魂(Duskmourn: House of Horror, DSK)將在2024年9月20日舉行售前賽,讓我們來了解一下這個系列的相關機制吧!


隔間(Room)

Room

隔間是一種新的結界類別,也是首次將永久物設計為連體牌。

隔間的左右兩側分別有一道 偏門(Door) ,兩側偏門有獨立的特徵(牌名、費用、效果),玩家在施放時可以選擇其中一側施放,隔間進場時你施放的那側偏門就是解鎖的(Unlock),這張隔間牌將擁有解鎖偏門部分的特徵(牌名、費用、效果)。至於另一側目前仍是上鎖狀態,你可以在巫術時機支付其費用,為上鎖的那一側偏門解鎖,解鎖是個不上堆疊的特殊動作,無法被回應,當兩側皆解鎖時,這張牌將會同時擁有左右兩側的特徵,魔法力值視為左右兩邊的加總。

如果隔間透過某種方式未經施放直接放進戰場,那麼左右兩側皆為上鎖狀態,想要獲得他們的能力需要分別支付費用去解鎖。

如果施放時選擇偏門上有偏門解鎖時觸發的異能,該解鎖異能會在這個隔間進場時觸發。

另外隔間偏門的上鎖/解鎖狀態是一種可複製特徵,當你複製一個隔間時,會連它目前的上鎖/解鎖狀態一併複製。

至於隔間在戰場以外的區域時,規則與以往的連體牌完全一樣。

異景(Eerie)

Eerie

異景的觸發條件為「每當一個結界在你的操控下進戰場時」或是「每當你完全解鎖時」,完全解鎖(Fully unlocked)的意思為隔間的左右兩側偏門皆解鎖。

異景可以視為星彩(Constellation)的加強版,多了完全解鎖這一觸發方式。

隱現(Impending)

Impending

隱現後面皆會有一個數字 N ,並提供一個替代性費用,若你使用隱現的替代性費用施放,則此卡進場時將帶著 N 個計時指示物(Time counter),並且於其上有計時指示物的期間,它將失去生物類別,在你的結束步驟開始時,會從此卡身上移除一個計時指示物。

雖然失去了生物類別會使它無法參與攻擊或阻擋,但其餘異能仍然可以正常發揮功能,另外也能配上失去活性一類移除指示物的效應來使它快速成為生物。

顯化懼象(Manifest Dread)

Manifest Dread

顯化懼象是顯化(Manifest)的一種變體,當玩家執行顯化懼象時,先檢視牌庫頂兩張牌,將其中一張牌面朝下的放進戰場,它是個2/2生物,沒有名稱、魔法力費用、顏色、生物副類別、魔法力值視為0,另一張牌則放進墳場。

這張面朝下的牌如果正面是生物牌,操控者可以在擁有優先權的時候,支付該生物的魔法力費用將其翻為面朝上,翻為面朝上是個不上堆疊的特殊動作。如果這張牌正好是偽裝(Disguise)或變身(Morph)的生物牌,同樣可以使用偽裝/變身的能力翻回正面。

有關MKM系列的偽裝,更多詳細介紹請參考卡洛夫莊園謀殺案機制解析

生還(Survival)

Survival

生還皆為觸發式異能,在你的第二行動階段(Second Main Phase)開始時,若此卡已橫置,則會觸發後續異能。

擁有生還的牌必須在第二行動階段開始時就已橫置,這個異能才會上堆疊,並且異能嘗試結算時還會再檢查一次此卡是否橫置,假設因為某種原因在異能結算時此卡被重置了,那麼這個異能便無法順利結算。

風味上應該是指經歷戰鬥階段後生存下來生物,定義為生還;而第二行動階段已橫置這個條件,應該是指該生物是在經歷恐怖事物的攻擊後仍生存。但有趣的是,具警戒異能的生物除非用特別的方式橫置它,不然應該很難觸發生還,這是指有警戒的生物的心臟都特別大顆嗎XD

躁狂(Delirium)

Delirium

躁狂是個復出機制,只要你的墳場中的牌張類別大於等於4種,便滿足躁狂條件。

類別共有地、生物、巫術、瞬間、神器、結界、鵬洛客、戰役、親緣這九種,超類別(傳奇、基本)不在躁狂計算範圍內。


準備迎接暮悲邸

暮悲邸的售前現開賽將於2024年9月20日開始,前往附近的店家體驗新系列吧!

Final

9 月 20 日 ~ 9 月 27 日:售前現開賽
9 月 27 日:暮悲邸發售日
10 月 4 日 ~ 10 月 10 日:指揮官歡慶會
2024 年 10 月 12 日 ~ 2025 年 1 月 4 日:年末店家冠軍賽
11 月 1 日 ~ 11 月 7 日:指揮官歡慶會
11 月 1 日 ~ 11 月 3 日:體驗日

  • Title: 暮悲邸機制解析
  • Author: Jru
  • Created at : 2024-09-04 12:26:45
  • Updated at : 2024-11-25 11:51:16
  • Link: https://guildmagesforum.tw/DSK-mechanism/
  • License: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CC BY-NC-SA 4.0.
Comment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