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時失志不免怨嘆,愛拚才會提冠軍 — MIT第十輪回顧
前言
我是許碩恩,很感謝Guildmage’s Forum的邀稿,讓我有機會分享這輪MIT的比賽經驗。除了在第十輪MIT奪冠,我個人應該是目前MIT八強殘念紀錄保持人。從第一輪開始,我一共參加了九次MIT,其中有四次都在八強戰落敗,到了第五次進八強才總算拿到PT的參賽資格。這篇文章除了簡單分享我在第十輪MIT的準備跟賽事經過,也會談談我四次八強摔的心路歷程,分享面對競爭賽事的心態調整,希望能給各位Spike一些幫助。
事前準備
過去幾輪的主賽,我都是在店家辦的MITQ拿到資格,記得第十輪的MITQ剛好在千葉GP前後,加上個人生活變化,沒有心力去打任何一場。到八月份確定主賽的週末有空,就打算週六北上體驗看看打LCQ的感覺。
確定日程後偶爾關心一下Modern環境變化,等到蜘蛛人上市後再開始研究。我習慣從推特上面收集資料(強烈建議將@fireshoes加入列表),在MIT的三週前正好有場PT EOE的meta可以參考,賽後會出現很多SB guide,對我這種沒時間實際練牌的個體戶是一大利多。
在時間資源有限的情況下,能提早確定套牌才會有足夠的時間練習。理想上我個人習慣在賽前兩週開始練習,最遲一週前決定套牌就不再更換,一共能打個五到十次MO League,即25~50場bo3的練習量就已經很滿意。
考量成本效益,我通常會依照牌型適合自己操作、在meta中位置不錯、手上缺的實體牌不多這三個原則來決定套牌。我一開始納入考慮的套牌是Esper blink、Goryo、Affinity,這三套我手頭已經有大部分的實體牌且有操作過,在PT EOE上也都有不錯的表現。
就套牌類型來說,我很清楚自己不擅長打資源交換的局面,中速或控制型套牌對局拖久難免犯錯,我常常無法在不利的局面穩住,很難贏過練習量更大的玩家。所以我會選擇能主動製造問題丟給對面解的快攻或組合技套牌,去壓迫對手犯錯,最好還能快點結束對局爭取額外的休息時間。
所以我在實際嘗試操作前就直接排除了Goryo跟Blink。前者在失去 Grief
加入 Quantum Riddler
後,看起來也從組合技類型偏向了中速套牌;後者就是中速賺資源的套牌,加上我第八輪MIT用黑白打進八強馬上就輸給同型的經驗不佳,最後自然就選擇了Affinity作為我的套牌。
套牌調整
想到十年前為了打WMCQ組的第一套modern套牌就是神器共鳴,雖然套牌只剩下 Memnite
、Ornithopter
、 Springleaf Drum
、 Thoughtcast
、還有當年一張900塊的 Mox Opal
這些低費神器仍留在套牌裡,但核心精神不變,就是高風險高報酬的玻璃大砲套牌,只是回報從過去的 Arcbound Ravager
、 Cranial Plating
換成了更穩定更難互動的 Pinnacle Emissary
跟 Kappa Cannoneer
。
現在的meta也跟十年前有一個相似處,就是所有套牌都會帶上針對共鳴的備牌,這也間接證明Affinity目前是一套強度夠高的玻璃大砲套牌。 Kappa Cannoneer
是強度殺得進legacy環境的指揮官牌,EOE環境加入了 Pinnacle Emissary
讓套牌有天胡起手,有本錢跟組合技套牌競速,也有 Urza’s Saga
/ Thoughtcast
可以跟中速或控制套牌打資源戰,另外正編還可以帶干擾墳場跟掃場的零費神器,地牌 Sink into Stupor
還能當萬用解,這環境可以說是Affinity的榮耀時刻了。
可惜在MIT賽前還沒有演化到可以無腦抄牌的階段,稍微分析一下PT EOE的牌表,就會發現連專業玩家也尚未找到最佳的套牌組成。進入最多人視線的是第一天全勝的Shuhei Nakamura中村修平,日本團隊組的Affinity亮點在帶了 Weapons Manufacturing
加上 Claws of Gix
的組合,在直播桌上表現不俗,可惜中村輸了兩次win-in沒進八強。這套牌也是賽後最多人抄來打的,兩週內在MO挑戰賽不斷有相同的75張list打進八強。

但再仔細看PT EOE構築的牌表,有另外一種組成的Affinity也表現很好。Alex Friedrichsen跟David Inglis的Team Handshake帶了滿編的 Springleaf Drum
、 Memnite
、 Ornithopter
並且把 Metallic Rebuke
移動到備牌,追求天胡起手的最大化。

光用看的實在無法確認哪種牌型較佳,但可以找出幾個構築細節的不同。
零費神器的數量:含 EE
跟 Mox Opal
,日本只放18張,Handshake放到22張。
魔法力源的數量:日本17地(找地地)+ 6神器,Handshake 16地(抽牌地)+ 8神器。
Payoff的數量:日本多兩張 Weapons Manufacturing
。
抽牌咒語的數量:日本多兩張 Thoughtmonitor
。
簡單來說,日本組的比較貪,用相對少的低費神器支援更多的payoff,神器抽得不夠咒語卡手的機率比較高。Handshake的組成則是相當保守,雖然payoff少但不會卡手,套牌有較高的一致性。
我從Shuhei的套牌開始調整,一開始把找地地系統改成抽牌地加上快地,接著嘗試完全不帶 Springleaf Drum
、 Memnite
,改帶 Mox Amber
加正編 Emry, Lurker of the Loch
,再嘗試帶上一些MO看到的奇妙科技包括 Vexing Bauble
、 Expressive Iteration
、 Salvage Titan
等。在嘗試了三四個MO league後得到的結論是: Weapons Manufacturing
可以增加套牌的爆發上限,打中速的對局很有幫助,但是日本組的類型真的太貪,零費神器過少會讓payoff容易卡手,再加上備牌局常常要把沒用的 Tormod’s Crypt
或 EE
換下來,會讓套牌運作更卡。
後來找到了Team Handshake寫的primer(連結),比較清楚換備牌的邏輯。最後調整出參賽的型態就是從Handshake的組法出發,把影響力低的 Springleaf Drum
/ Memnite
/ Ornithopter
減少,加入 Weapons Manufacturing
的套組,備牌帶上 Ashiok, Dream Render
給泰坦一點尊重。確定套牌組成時已經是週五晚上,只能勉強再打一個League。賽前總共打了九場MO League,勝率是差強人意的55.5%,實在沒有太大信心。
賽事經過
以下流水帳全憑印象,可能跟實際狀況有所出入,不喜歡看日記的讀者建議往後跳到心得部分。
週六LCQ
約六點半出門坐高鐵,到會場已經快九點半,LCQ居然已經報到第五場。借到缺的牌後填卡表,摸一下實體牌,再提醒自己一次不要漏掉 泡泡
的抽牌觸發跟 Kappa
的長大觸發。
R1 Neoform 萃辰 WW
在MO上沒有對過 Neoform
,G1看到對面下綠色翻面地還想不起來是什麼套牌,還好摸到 金針
的時候想到也喊對了,鎖住下一回合進化出來的 Griselbrand
不能抽牌,靠Kappa穿透獲勝。G2對面做neoform時吃了一發 Sink into Stupor
後先被我打死。
R2 Goryo 海貓 WW
遇上也來打資格的台南好朋友。Goryo是優勢對局,正編三張 Tormod’s Crypt
能干擾挖墳,對方通常只能被動解場,Kappa結算後能造成很大的壓力,只要Affiinty沒有被牌張優勢壓垮就能獲勝。G1起手的 Pinnacle Emissary
被 Solitude
解掉,但後續還是能安全地展開,打完兩把收工,眼眶含淚親手送朋友去報名下一場LCQ。
R3 Esper blink WW
G1稍微卡地但場面大優,檯面複雜到我漏生Munitions token,幸好沒有被懲罰。G2對手明顯爆地被我慢慢磨死。
很幸運參加一場LCQ就順利拿到資格,體感上比在MO練習時順很多,每一把都有抽到Kappa,偶爾打錯或漏觸發的時候也沒有自亂陣腳。心情輕鬆地在會場晃晃,五點左右離開會場回飯店休息,晚上吃飽後也沒有特別想開MO練牌。九點準時打開MTGA,這個月Qualifier Weekend的賽制是蜘蛛+人系列的現開,看到R卡黑色有挖六隻生物跟XBB2/1吸血男時開心了一下,看到整個pool時情緒就馬上轉變成憤怒。勉強組出一副生物弱去除少的綠黑混紅白的套牌,打到3-3被淘汰後大概快十二點,甘願地去睡。
週日MIT
一早雨勢超大,壓線到會場領到特卡,趕著吃完外帶的麥當勞後,才總算安心進入狀態。(部分對局經過因沒有明確記憶點或有省略)
R1 Yawgmoth combo LW
又是個在MO沒遇過的對局。G1沒有Kappa可以給壓力, 克撒傳
又被對手的 Haywire Mite
解掉,但有靠 Sink into Stupor
彈 鍋子
、並用 Tormod’s Crypt
拖到時間,後期場上有 Aether Spellbomb
加上 Claws of Gix
可以吃幾發Munitions token解場想說穩了,但因為不熟悉對面組合技沒有在對的時間干擾,被做出鍋子吃 弩炮
的 幼狼
加上 Dredger’s Insight
無限血,想了一下後認輸。G2打完只剩八分鐘,G3不確定是不是自己放太鬆沒注意時間,最後只能打和。
R2 Eldrazi Ramp 勃毅 WW
遇到自帶檯燈的高雄好朋友,套牌是綠底沒有帶 Karn, the Great Creator
的Eldrazi,算是較好打的類型。G2天胡二回拍出Kappa後灌到7/7,對面三回沒有抽到備牌掃場,我的三回直接靠兩種token把Kappa灌到23/23一拳獲勝。
R3 Amulet Titan 其寬 LWW
護身符泰坦速度更快、不容易被干擾、又有 母聖樹
可以干擾我,加上操作者是寬麵大大,是對Affinity不利的對局。雙方各贏一把後,關鍵G3我先拍出Kappa,換其寬拍 泰坦
時因為血量還很安全而沒有直接產六費用母聖樹解我場上的Kappa,被我自摸Pinnacle Emissary補足需要的神器數量,一拳17點剛好把他血量歸零。
R4 Domain Zoo WW
Domain也是在MO上很熱門的套牌,是五五波比誰順的對局,幸好今天的對手都沒有做出 地脈
配 駭龍
。G1我順利拍出Kappa但被 Doorkeeper Thrull
封住觸發,幸好對面沒有接出 紅白泰坦
,四回我趁對手全躺用 Sink
彈回Thrull,在自己的回合拍結界生出一顆Munitions,後續靠EE炸掉這顆Munition解掉Thrull才讓Kappa穿透獲勝。
R5 Domain Zoo WW
G2對手調度二後有5/5 卡甫
,我太急著拍出手上的兩隻Kappa沒有留夠阻擋者,空檔太大被打到剩五,好在沒有被懲罰還是靠Kappa打穿。
R6 Goryo 菜鳥 WLW
四勝一和後pair up坐在第二桌對上想在MIT報仇的菜鳥,看他list正編帶一張 Pest Control
讓人有點害怕。G1我一回 春葉鼓
被菜鳥殺氣騰騰地 FoN
,也讓我二回 Weapons Manufacturing
能成功結算,補足神器量後結算了 Cranial Plating
跟Kappa,剩最後一拳時菜鳥找刺探地,我切牌後他刺探把 亞崔夏
從牌庫頂放到墳場,我看他有四點法力三張手牌,我手上 Sink
阻止不了他挖墳,想著可能要被翻盤的時候他攤手牌說沒有Goryo認輸,把我嚇死。G2調度後被干擾,克撒傳的Construct token吃了一發掃場後完全沒資源,被兩隻 青蛙
打死。G3 我調度一接了一回 Emry
還能留 Rebuke
保護的起手,康掉菜鳥一回的 Solitude
,靠泡泡補牌再陸續叫出Emry磨到的Pinnacle Emissary跟Kappa,但叫Kappa時躺太多token出現空檔被青蛙打到剩8,還好抽到保險的 墓穴
斬斷菜鳥挖墳一拳反打的希望。
R7 約和
約和後到地下室吃mos填飽肚子,回到會場後排名公布,我五勝二和17分排第六。有了多次前車之鑑後,這次進八強我自己沒有特別亢奮跟緊張,也做好再摔一次的心理準備。還有幾位朋友記得我上次說過不要來立flag,感謝他們沒有來提早恭喜我。

半準決賽 藍噴火炮 薛書宇 WW
PT剛結束時MO上相當流行的套牌,金針墓穴都可以有效干擾對手,備牌也有足夠的康牌應對,是偏有利的對局。G1後手第一回下克撒傳確保對手的第四回合我場上有金針保命,對面則是三回 Tameshi
四回suspend出 蓮花
,在第一張蓮花被我墓穴放逐後馬上用 Fallaji Archaeologist
磨到第二張蓮花挖回場上,在我大感不妙時幸好對面結束回合,顯然是還沒有找到回 噴火炮
,我保留三點法力捏著一張Sink做保險,靠長不大的Kappa慢慢推了三回合獲勝。G2對面沒有起手蓮花,我等對面用了一個康後拍出Kappa,手上捏著 Consign to Memory
,很安全地獲勝。對手投降的時候,我忍不住大喊我終於贏了。
準決賽 Domain Zoo Peter Yeh WW
兩場對面都沒有做出能給壓力的兩卡組合技。G1靠克撒傳生兩隻大tokens對手剛好沒有解。G2 對面調度一後接了一地起手,我則是調度後接了一張Pinnacle Emissary 兩張Kappa一張克撒傳有複數威脅的手牌,雖然吃了兩發康但還是結算了一隻kappa,對面卡地完全沒辦法給出壓力,讓我慢慢展開獲勝。
確定有PT資格後,心情反而蠻平靜的,在旁邊休息等另一邊四強戰結束。菜鳥跟承翰的Goryo打Titan對局根本是神仙打架,G3菜鳥的青蛙一直差點把承翰KO,但被超強 樹懶
跟 移墳地
拖了好幾回合。最後菜鳥還是贏了,我很開心冠亞不需要面對泰坦護身符。
決賽 Goryo 菜鳥 WW
G1 先手調度一後接了有兩張地牌、泡泡、春葉鼓、Pinnacle Emissary、Kappa Cannoneer的起手,下地空過後菜鳥 Thoughtseize
選擇棄掉Pinnacle Emissary,換我二回自摸Weapons Manufacturing,補足神器數量,雖然吃了亞崔夏一拳,但也做出一隻12/12Kappa反打,在Kappa被Solitude解掉後,我自摸出Claws of Gix把Munitions Token吃掉獲勝。G2雖然先被Thoughtseize干擾,但還做得出Thoughtcast補充手牌,加上有克撒傳生出Construct Token還拉出金針鎖青蛙,算好法力拍出Kappa的回合還能留三費作手上最後一張Sink,剛好阻止了菜鳥下回合的 Wrath of the Skies
,讓我收下這輪MIT的冠軍。

心得檢討
其實本次開賽前我不像過去有很高的期待,根本沒有預料到自己能拿冠軍。或許是拿到艾利絲特卡已經賺了,也可能是已經失敗過夠多次,我整天都處在平常心的狀態。只能說當天運氣實在非常順,套牌很幫忙,出現幾次關鍵的topdeck,也不曾調度到剩五;配對上算有利,對手都沒有開上限;偶爾有失誤,除了第一局外都沒有影響到對局結果。拿到冠軍的那一刻蠻開心,但也比自己預想的還要平靜,反而是贏下八強戰突破魔咒的當下我心情更加興奮。
有一個神經心理學的理論是,失敗為人類大腦帶來的痛苦遠比成功帶來的滿足來得更強烈。我參加MIT的經驗讓我切身體驗到這個論點,比起拿冠軍的成就感,過去四次在八強落敗帶來的挫折感是不成比例地高。我現在還記得每一次失敗:第一次用鳳凰進八強先手卻被手順的艾斯波控制打下來,事後還聽到四強就有PT資格更嘔;第二次用毒對上Grixis中速,相對有利的對局卻遇到高手,加上關鍵局卡地不順;第三次又用毒又對到剋星思源操作紅白convoke,還沒開打就感覺會輸:第四次用黑白中速對上同型,一抽得不順就開始耍猴自爆。每次搭高鐵離開台北時,心情都十分負面,我怪東怪西,想著自己花時間打牌有什麼意義。尤其是有多次機會卻沒把握好的感覺,不必要的期待落空產生了過度的失望,這些沒有處理好的情緒明顯影響到我的臨場表現。
包括MTG在內的所有TCG,比起其他運動、電競、棋藝等等競爭來說,有更重的隨機成分。能長期保持在六七成勝率的玩家就算是頂尖高手,但即便如此也不一定能轉化成比賽名次,長期下來每個人的經驗都是輸多贏少的。理智上就算我們知道自己能控制的部分有限,但大腦原始設計就是會去過度在意勝負。輸的感覺非常痛苦,痛苦到人類會不由自主地逃避,讓大腦不要承受這種不愉快,比如說察覺自己失誤時怕旁觀者發現的丟臉故意掩飾、害怕優勢被翻盤而過度保守、甚至是為了快點擺脫劣勢帶來的不適感而提早放棄取勝。有不少人能意識到自己心態對比賽的影響,但要克服非常困難,要足夠的覺察、經驗、跟練習。
既然勝負無法掌握,失敗又是不可避免的共通經驗,那除了不放棄持續嘗試外,要如何最大化獲勝的機會?我認為要放下對勝負的執著,不要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不能控制的部分,比如去抱怨配對爛、骰後手、對手多順、自己多不順等等。相對地,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能控制的部分,包括事前的套牌選擇、練習、健康管理,然後做好比賽中的每個決定,像起手調度、觸發、攻防、大局判斷、跟對手溝通等等細節。接受自己不可能做到完美,但盡力享受過程,讓自己一次比一次進步,儘量享受比賽的過程,至於最後的勝負結果就交給命運。
至少在第十輪MIT,上述的心態轉變確實帶給我獲勝的結果。除了強運以外,我有把健康狀態調整得好一點,體力有進步,也能專注在把每個決定做好。當天我的情緒波動也不大,順風的時候不會過度亢奮,犯錯後不會持續卡在挫折中。就算我第一局因為做錯打和,也是能接受結果,穩穩地繼續打下一把。最關鍵的八強戰,心裡雖然有點緊張會讓摔車紀錄延續,但還能保持冷靜應對,把注意力集中在當下,就這樣維持到冠亞賽結束。
我相信大家都跟我一樣,在反覆挫敗的過程中掙扎過也放棄過,可能充滿了自我懷疑,但還是享受這個遊戲,未來也會繼續挑戰下去。感謝幫忙找牌的佳儒、蘋果,當晚一起分享勝利的台南牌友,所有可敬的對手與裁判,還有持續舉辦比賽的各位老闆們,尤其是紙牌屋Toley、遊戲平方郭老闆。我覺得我們活在這個時代非常幸福,平常卡店有小比賽拿特卡,想找陌生人練牌可以打MO,想拿獎金或盒可以打MTGA,一年還有三次高競爭級別的實體賽事可以打。希望大家都能保持自己的步調挑戰自我,改天一起出國打專業賽。
(完)
- Title: 一時失志不免怨嘆,愛拚才會提冠軍 — MIT第十輪回顧
- Author: Khó͘ Se̍k-un
- Created at : 2025-11-17 09:16:17
- Updated at : 2025-11-17 09:18:08
- Link: https://guildmagesforum.tw/Fight-for-Victory-MIT10-Izzet-Affinity/
- License: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CC BY-NC-SA 4.0.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