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uildmage's Forum 魔風集會所二周年運營咨文

Guildmage's Forum 魔風集會所二周年運營咨文

前言

一年咻一下地就過去了,魔風集會所(以下簡稱「集會所」)也邁入二周年。對比第一年草創時致力於招募有意願分享的夥伴、與確立核心的網站活動,第二年在更多新夥伴加入後,嘗試了如人物訪談、統計分析、Cube等新領域,並持續尋求更多挑戰與機遇,希望讓讀者在追蹤我們網站的過程中,持續有不同的樂趣與發現。

接下來,在這篇運營咨文中,將帶大家看過過去一年的營運重點、與新的一年的展望,一起來看看吧!

檢視2024~2025年度的營運重點

以下幾個重點,都寫在Guildmage’s Forum 魔風集會所一周年運營咨文,該是時候來檢視它們了!

更多的新手向教學文章

這個目標需要被大幅改寫。原因大概有以下幾點:

1. 魔風集會所的文章,對剛結束新手教學的新玩家而言還是太困難了

原因是我在參與一次由CardMaster主辦的新手教學活動中深刻地意識到:魔風集會所的文章,那怕是寫得最淺顯易懂、最新手導向的文章,對於這些剛經歷完新手教學的「超新手」而言,都太過艱深了。過多的關鍵字、越來越長的卡牌敘述……這都讓已經夠複雜的遊戲規則變得更讓人怯步,而沒有繁體中文版更讓這個問題雪上加霜。

2. 雖然是老話一句,但沒有中文版對於推廣上有絕對的阻力

並不是所有喜歡魔法風雲會的玩家,都能流暢無礙地使用英文牌進行對局。我見過許多喜歡這個遊戲的玩家,在限制賽需要反覆查閱中文翻譯;甚至看過有玩家為了維持遊玩中的體驗,自己做了中文的字卡放入牌套(沒錯,聯盟賽套牌中的 每一張非基本地牌 )裡,來協助自己的體驗不因反覆查閱而中斷。

在那一刻,我看見了這個遊戲雖然好玩,但對一些人的門檻卻相當高。

3. 沒有中文版是既定的限制,那我們能為新手做點什麼來降低他們的門檻呢?

要解決這個問題很簡單,但執行起來卻不太容易:就是 老手自己下去陪新手一起玩

唯有透過一同玩這個遊戲,老手與新手之間的差距才能被觀測到,接著,依雙方的投入程度來把落差減小。這就像是兩個人在黑暗的隧道中朝著彼此的方向前進,只有一同坐下來打一局魔風,隧道裡的燈才會亮,老手才知道自己應該往新手主動走多遠,新手也才能看見老手,並努力朝他靠近。

而不是試圖追著那看不見的車尾燈。

4. 所以,聯盟賽其實超級重要

我所謂的聯盟賽,不是那種開完包就結束的「聯盟賽」,而是真的有人下去打,老手新手會一起玩的聯盟賽。透過實際的互動、輔以文章或其他資訊的說明,讓新手能夠逐步領略這個遊戲的美好,並願意做更多的投入與嘗試。為期數週至一個月的聯盟賽,讓大家在 有限的牌池 中持續互動。而有限的牌池是相當重要的,透過有限度的牌張識讀,新手才能最大化地透過對局來理解更多的牌張使用情境,熟練並深化新手教學的基礎遊戲規則。這才有機會讓完成新手教學的玩家,進一步願意投入其他賽制。

希望各位讀者,能以實際的參與支持當地店家舉辦的聯盟賽,並珍惜與參賽的新手們互動的機會。畢竟,回想起我們當年入坑時,應該也是有遇到這樣的玩家接住過我們,才讓我們持續到今天。

更多以「人」為導向的文章

而在過去一年中,我們不只訪問了MIT第一輪到第六輪的冠軍,更訪問了郭子敬與黃永銘選手,這些在賽場上、以及先前在世界級別賽事上積極求勝的前輩們請益。不只接下來的MIT第七輪到第九輪,還有更之後的MIT賽事,我們都會持續訪問這些選手。

此外,除了賽場上的選手外,我們也積極尋訪型塑這個社群的其他人物風貌,相關的訪談將在適合的時機與讀者見面,敬請期待!

魔風集會所上的人物訪談

展望2026年

標準環境正式進入「魔風集會所」時期

自2025年8月1日虛空邊域(Edge of Eternities, EOE)發售後,DMUMAT,與新非瑞克西亞戰事相關的系列都一起輪替出標準賽制;而新標準為首的WOE,也正好是集會所創立以來參與的第一個系列。這段過程,雖不敢說每篇文章的實用性、精準度、或是趣味性都已達盡善盡美,但至少可說是小有所成。尤其是從WOE之後,魔風集會所除了作為繁體中文魔法風雲會初階、與進階文章的資料庫外,更有富含人文素養的訪談、與一些深入淺出的個人感悟。這都是參與網站的夥伴們共同努力達到的成果,非一人或幾人之功;接下來我們也會繼續努力,目標不是完美,而是持續與讀者們一同進步。

中期目標:加深與中南部玩家的互動

由於目前團隊成員大部份是北部玩家,我們發現到中南部地區的玩家,對於我們集會所的認識仍相當有限;雖然已有許多熱心的讀者持續地分享我們的文章,但要達到 讓可能需要這些資訊的玩家,都能認識並成為魔風集會所的資訊受眾 ,我們仍有相當的努力空間。

如果您是中南部的玩家,有任何問題的話都歡迎聯絡我們的粉絲專頁;若您本身也對推廣魔法風雲會充滿熱情,但苦無頭緒或需要一些建議,也相當歡迎與我們聯繫。讓我們一起來實踐在地推廣,並一起解決過程中的疑難雜症。

長期願景:深化玩家間競爭與競合的關係

我要先說,這一點並不是魔風集會所團隊有資源、且能夠解決的問題;但這是一個若能實現,就會帶動更多有志於競爭賽制的玩家深度投入的願景。

以在台灣而言,想要出國打PT或世界賽,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參加遊戲平方所舉辦的MITQ、取得資格後,並在數個月後的MIT(Magic in Taiwan,比賽層級等同於其他地區的Regional Championship, RC)中贏得前三名的成績。

然而我認為,在台灣參加MIT的玩家們,我們其實並不只有相互競爭的這個選項。相互競爭當然非常重要,比賽有輸有贏,這些過程都會讓持續參賽的玩家變得更強;然而,當我們每一季MIT決選出能去打PT、以至於世界賽的選手後, 我們有沒有足夠的能量讓這些選手在世界的舞台上都能發揮得更好?

就我的理解,還沒有。或這樣的能量可能至少中斷了有超過十年以上。我問過非常多的前輩、這幾年有出去過的玩家,這件事仍是十分仰賴在地社群、或少數友人的協助,大家基本上是八仙過海,各憑本事。

然而,近兩年出國打過幾次非PT級別的比賽後,我覺得台灣的玩家跟世界上會去打GP、Spotlight Event的玩家相比並不弱(我沒去打過PT不知道,歡迎有打過的大大們來投稿分享XD)。但我們缺乏一個有系統的備戰計畫,以及後勤動員、和能為選手排除出國門檻的有效機制。從MIT#4以來,一季能去到PT的名額從2人增加到3人,但並不是每季都有3個人出去。沒去的原因有非常多種,簡而言之,即使打到了資格,出國比賽對許多台灣玩家而言仍是一個相當奢侈的夢想。

說了這麼多,其實要說的只是:玩家應在MITQ、MIT盡力為自己的榮譽而爭勝,但到了後續的PT與世界賽,仍是需要更具規模的社群連結、資訊共享、去過世界級別的大賽的資深前輩的帶領、乃至於構築、輪抽的研究與討論等。而這都需要一個足夠強大、且分工明確的團隊,才有能量讓這些能夠踏足世界的選手有更好的發揮。

我們彼此既是對手,也能是夥伴;而無私的經驗分享,必定是這樣的關係能夠發生的關鍵因素之一。

結語:就如同滾雪球一樣,但路徑上每一片雪花都很重要

在經營網站這件事上,總會因為各種的原因而引發磨耗。如何持續維持熱情,時時意識到從事推廣的價值與初衷,往往是做這件事的過程中反覆掙扎的問題核心;而有時候,稍微放慢一點腳步,繞一點遠路,從結果上來看也沒什麼不好。

我想要進一步地延伸到魔風集會所正在做的 — 讓魔風的社群體驗變得更好、更容易讓新手加入、玩家的樣態更加多元且相互尊重。我發現不管我們寫了多少篇文章,能實際走入玩家生命中並發揮能量的,仍是實體牌中與玩家互動的這個過程。因此,我們也盡力地與身邊的朋友、所遇到一面、數面之緣的玩家們共同創造這樣的體驗。然而,光是我們數個人這樣做,仍是遠遠不夠的。希望讀者們也能一同把讀過的文章內容,進一步去傳達給你們身邊的朋友,更推及那些走入卡店的新玩家們。

「成功不必在我,但我們是導致成功的一部分。」只要相信這句話並持續地做下去,自然就能克服改變的最大靜摩擦力,讓事情朝著我們希望的方向(而非結果)前進。

目的只是要讓這顆雪球持續滾下去,至於它將滾至何處、滾成多大顆、甚至顛覆多少人的想像,那就不在我們做這些事的預期中,然而其中,有你有我。感謝一路陪伴著集會所的讀者們,因為有你們,二週年才快樂!。

  • Title: Guildmage's Forum 魔風集會所二周年運營咨文
  • Author: Guildmages' Forum Staff
  • Created at : 2025-09-06 17:00:52
  • Updated at : 2025-09-06 17:01:45
  • Link: https://guildmagesforum.tw/Second-Anniversary/
  • License: 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CC BY-NC-SA 4.0.
Comments